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第一批) |
编号 | 技术名称 | 主要技术内容 | 适用条件 | 推荐单位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领域 |
1 | 兼顾生物生境营建的截排水技术 | 1.研制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兼顾生物生境营建的截排水技术。构建了截排水及生物繁殖、生长、迁移、避难为一体的截排水与生物生境营建技术;融合设计了防冲刷沟底、生态型沟壁及柔性池底,集成了抗变形、抗渗透、抗冲刷的高效生态截排水技术。 2.集成创新了刚柔并济的生态截排水工程技术,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斑块连通性,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沟,降低建造成本15%、维护成本20%。 3.共有排水沟、生物滞留池、滞留池池底、保育池等4项独立技术产权。 | 径流量大、冲刷强的截排水区域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2 | 风沙带保水固土材料与生态修复工艺装备 | 1.研发出固土抗蚀、大气吸湿集水和缓释功能肥料等荒漠化土壤加固、性能改良与重构的系列材料,国产化率100%。实现耐受24小时50mm降雨冲刷和-25℃下3年冻融循环、集水效率500%-800%。 2.创新“基质改良-群落调控-智慧管护”的生境修复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研发了3套基于荒漠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关键技术,支持3个水文年后自然演替,节约管护成本50%以上。 3.构建了技术施工工艺体系,制定了《一种沙地绿化施工方法》等4项沙土修复的工艺方法,研制了沙地原位拌制工艺装备,研发了生态预警监测云服务平台。 | 北方风沙带区域荒漠化防治与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沙化草地生态修复 | 中国土地学会 |
3 | 高海拔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问题识别诊断与全生命周期监测技术 | 1.建立遥感影像自动化提取方法,通过整合利用多时段、长周期历史数据,利用从宏观流域到微观群落生态系统尺度转换的梯度分析,实现多源数据时空配准。 2.建立高海拔脆弱区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判识技术方法体系,实现精准高效识别关键生态问题,研发基于生境适宜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提升生态廊道和生态安全障碍点的精准识别能力。 3.建立“地面监测+卫星遥感+低空航拍+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技术,建立多要素联合观测体系,研究构建支撑全生命周期监测、空间分析与智慧化管理决策的监测体系与智慧管理系统。 | 高海拔脆弱区生态系统问题识别诊断、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智慧管理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4 |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关键技术 | 针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问题,创新“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一体化治理方案和治理技术。 1.构建坡面水土流失风险评估与快速建植体系,实现了矿山废弃地客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与植被恢复; 2.研制轻型压草覆沙、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机械,为推进产业化治沙提供了机械化施工方案; 3.创新精准化无人机飞播与水肥自动灌溉系统、人工幼龄林成活率估测技术,实现了林草修复精准化管理; 4.构建了天空地立体化观测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发布相关标准,弥补了行业空白。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防风固沙综合治理、矿山废弃地客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与植被恢复 | 中国土地学会 |
5 | 黄土高原区斜坡土壤—植被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 | 1.模拟和重建植被生长所需的土壤层,使其具有壤土结构特性,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等,适宜植物长期自然生长。结合选取合适的植物种类,确保后期植物群落的乔灌木比例,实现自然恢复。项目实施三年后依靠天然降雨自我修复。 2.形成“绿色锚杆”,有效防治斜坡表层冲刷与生态复绿的双重难题。该技术经过人工拌匀后挂网、土钉和喷涂形成的淋溶层底基层是一种柔性加筋锚固材料,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抗侵蚀能力,可承重坡面的压力和形变,形成高强度的抗冲刷能力,使基质更好地粘附于边坡基岩和土层上。 | 西北黄土高原区、寒旱区、矿区生态修复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矿山生态修复领域 |
6 | 矿山岩质高陡边坡治理技术 | 1.运用该技术筛选出十余种适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植物,以“乔灌草藤”结合栽植的形式,形成自给自足微型生态系统,打造全方位立体绿化效果。 2.该技术包括飘台绿化、飞挂土槽、孔植绿化和挂网绿化创新技术等治理技术。 3.申请六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喷砼飘台结构、高陡边坡生态恢复治理的飞挂土槽结构、用于高陡岩质边坡创面的钻孔种植复绿技术、边坡孔植工法的潜孔锤钻进加长冲击器的导正结构、边坡孔植工法的潜孔锤加水除尘的装置、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用的螺纹钢抗拔栓。 | 飘台绿化、飞挂土槽、孔植绿化技术适用于北方地区稳定坚固的岩质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治理,挂网绿化创新技术适用于包含挂网锚固工艺的坚固岩质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治理 |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
7 | 高陡边坡植生孔生态修复成套化解决技术与产品 | 1.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各类高陡边坡植生孔成套化解决技术与系列产品。根据研发对象总结出5个不同解决方向的高关联技术、3个关键技术层面的核心产品和自动(数字)化设备,1套高提炼价值的组合工法等。 2.按照“智慧评价-植生孔空间构造-数控机械配套-孔内基质改造-植物复绿架构配置-自动化养护与监测”等全方位优化植生孔技术。 3.针对不同植生孔的特殊水热矛盾,围绕植物、基质、孔的构造、构造设备等方面,展开了创新性研发,提高了此类边坡20%的复绿性能。 | 各类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露天采石宕口高陡疑难边坡绿化修复,坡度>65°、高度>10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城市的边坡复绿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8 | 高陡裸露岩壁乔灌草菌高效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 1.研制出一套高陡裸露岩壁乔灌草菌高效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了显著提升裸岩土壤肥力的系列微生物菌剂组合,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提升20%以上;研发了促进高陡裸露岩壁高效生态修复的植物-解磷微生物配比组合,植物生物量明显提高;实现近自然管理,节约养护费用70%以上。 2.获批国家发明专利7件,提出了微生物矿物分解-根瘤促生-有益微生物种群爆发三级叠加效应假说、组合微生物对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体调节的回归效应假说。 | 高陡裸露岩壁土壤改良利用、矿山生态修复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9 | 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中地形重塑、土壤重构、冻土层修复、植被恢复与水系连通系列生态地质层修复技术 | 1.揭示了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机理,提出了生态地质层理论和内涵。对已经破坏的生态地质层,创新提出采用地质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新路径。 2.研发了高危渣山降高减载和采坑边坡缓坡依形就势地形地貌重塑技术;三元结构土壤重构及“七步法”植被恢复技术;人造冻土层与原始冻土层之间的搭接融合技术;四维空间的水系自然连通等系列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地质层修复技术,解决了世界首例高原高寒生态修复治理难题。 3.根据不同采坑、渣山的破坏与治理问题,采用生态地质层修复系列技术,形成了具有高原高寒特色的六大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 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冻土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10 | 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再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 | 1.首创了废弃土地三要素协同修复模型,创立了以煤矿区充填复垦质量控制和矿山土污染隔离防治为核心的质量生态型土地修复技术体系,新增耕地率提高10%,复垦投资节约20%,实现了大规模塌陷地高质量农业利用。 2.首创了在沉陷区建设大跨度工业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群,实现了资源枯竭矿区大量废弃地建设再利用。 3.研发了基于水资源梯级调控的生态网络构建技术、煤矿区积水次生湿地景观构建与水质生态净化技术,减少了15%的原沉陷积水占地,解决了矿区水系紊乱、水质恶化问题。 4. 支撑验证《采空塌陷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等8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参与《土地复垦条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导则》起草相关工作。 | 资源枯竭矿区塌陷地农业土地复垦、建设用地地基控制处理、废弃土地生态修复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
11 | 废弃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 | 1.研发出改性矿物材料、生物质炭材料、生物菌剂及保水保肥等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材料。 2.面向不同损毁类型开发出“天然黏土矿物土壤重构-植被配置技术”“稀土矿区蓝莓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生态袋柔性结构技术”等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利用尾矿低pH值、土壤通气性好、高钾、高稀土等特点,首次成功在赣州废弃稀土矿区种植了蓝莓、杨梅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 3.该成果具有修复成本低、易操作等特点,对于控制离子型稀土矿山水土流失和主要污染扩散效果显著,促进了稀土矿区生态修复和产业振兴协同发展。 | 废弃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 | 中国土地学会 |
12 | 陕北煤矿排土场边坡固土持水与植被建造技术 | 1.创新了根系构架系统理论,解决了灌草根系匹配性问题,丰富了植被固土抗侵蚀理论。技术实施后,土壤崩解速率下降39%-58.1%,土壤流失量减少26.5%-57.2%,土壤抗冲系数增加了35.7%-52.4%; 2.创制了煤矿区排土场边坡涵水固土生态产品,解决了新构土体漏水的土壤保育难题。技术实施后,土壤含水率增加了6.8%-11.4%,越冬期间土壤湿度增幅6.2%-13.9%,土壤温度平均增加0.6℃; 3.创建了煤矿区排土场边坡基于根系构架的生态修复技术,解决了新构土体困难立地条件植被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4.构建了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了《煤基固废调理剂修复沙化土地技术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 | 煤矿区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 |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
13 | 酸性矿山固废堆场生态阻酸和植被恢复技术 | 1.创新提出酸性矿山固废堆场生态阻酸技术。集成“台、沟、穴”一体的微地形梯度控酸,避免土壤二次酸化;研发出缓释控酸的复合组配材料,持续改良场地酸性;采用水溶高分子聚合物柔性阻隔,弱化产酸条件;快速形成草丛地被,减少降雨入渗产酸。 2.研发提出选矿底泥、尾砂土壤化改良技术,完成了底泥尾砂土壤化改良材料配比,可实现综合节约土壤65%,增加了选矿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 3.试验筛选出适宜不同酸性梯度的适生植物32种,完成植物群落组配5种。 4.提出了酸碱金属矿山固废堆场近自然生态修复工艺体系1套。 | 有色金属矿山废石堆场、煤矸石山近自然植被恢复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14 | 露天矿区破损高陡边坡类壤土永久性复绿技术 | 1.解决了矿区露天高陡边坡复绿的难题,创新性地形成高陡边坡类壤土永久性复绿技术,包含类壤土基质喷播、高性能植物垫,以及相关材料、工艺等系列成果。矿山综合治理成本下降31%-49%,减少10%土地占压。 2.模拟壤土结构,从种子阶段开始在陡立边坡上重建植被多样性,实现破损岩面植被覆盖度90-98%以上,木本植物盖度35-55%,植物群落自然演替,1-1.5年后免养护;实现新增碳汇、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 3.获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奖项11项,列入行业和地方标准2项。 | 60°以上岩质、土质等高陡边坡生态复绿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15 | 侏罗纪煤田浅表生态含水层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 1.研制出了第四系松散层垫层再造及基岩次生裂隙定向封堵联合治理技术,研发基于短螺杆动力头、小曲率半径柔性钻具和特制钻头的三大关键技术,创新性利用破碎岩体小垂高造孔和优化止浆固结关键方法。 2.在曹家滩煤矿红土垫层缺失区隔水层再造工程中,选择工作面切眼上方导水裂隙发育最高、最完全的区域,实施垂向空间技术,即在风化基岩内分段注浆,达到垂向导水通道截流保水目的,实现浅表水体保持与控制;退孔至风化基岩顶界面进行弱胶结面劈裂注浆实现隔水层再造,有效维持浅表生态含水层水位,实现采空区涌水减少70%。 |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的覆岩完全破断型顶板浅表含水层修复、浅埋煤层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保护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16 | 基于系统耦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 采用精细物探技术精准识别矿山酸性水(AMD)源、径和酸化区边界,开展基于岩-土-水-生-灾五体互馈作用机制的生态地质调查,分析生态系统破坏模式,预测生态功能演化。 2.采用烃源岩石粉预处理+硅基浆液形成地下残留矿(化)体和碱性中和+微生物调控+喷播阻隔层,可分别构建有色金属井下、露采矿化边坡AMD源的还原屏障,以拟制硫化矿物氧化产酸。 3.采用pH改性剂+有机质营养剂+酸性土壤微生物抑制剂+重金属络和剂改良高产酸潜势区的基质土壤,优选功能性植物创建先锋植物群落,形成自维持植被系统。 | 有色金属井下、露采或露井联采矿山的AMD源头控制及其诱发的土壤酸化的生态修复,煤矿、化工等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 |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
海洋生态修复领域 |
17 | 动植物协同演化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 根据动物习性及其生态位设计保育装置和生物治理方法: 1.研制的动物庇护箱在退潮后为红树林区存留水体,可显著提高游泳动物的栖息密度,并丰富生物多样性; 2.研制的活塞式开放插管可为中华乌塘鳢、青蟹、章鱼等顶级群落提供退潮后的栖息地,且便于捕获观测; 3.利用青蟹啃食附着在红树苗木上的藤壶,并开发了红树林固着动物的生物清除法; 4.发现了滨螺可高效清除红树林枝干和叶片上的淤泥、藻类和菌斑,首创了煤污病的生物清除法。 上述技术可单独或组合应用,促进红树林和海洋动物协同恢复,整体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多样性。 | 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18 | 鳗草种植技术 | 1.建立了高效的鳗草苗种人工培育技术和工艺,在唐山和威海建立了鳗草省级原种场和苗种培育基地,年苗种培育能力超过2000万株。 2.创新了麻袋装种、纱布包种和泥块裹种等种子播种以及框架固苗、麻绳夹苗、基质裹苗等植株移植的鳗草植被构建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海草床辅助修复设施5台(套),工作效率提升2-20倍;在多项黄渤海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中广泛应用,累计投放鳗草苗种超过1亿单位,修复养护海草床面积超过3万亩。 3.构建了技术标准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等近10项国家、行业、地方与团体技术标准。 | 黄渤海近海6米以浅潮下带海域鳗草海草床建设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19 | 复杂动力环境下海滩生态修复技术 | 1.研发出一种卵石分层养滩技术设计方法,提出表层滩面耗能、中间层强渗透和基础层持力相结合的卵石养滩剖面设计。有效抵御了风暴潮等极端灾害,攻克了强侵蚀岸段沙滩修复关键技术难点。 2.提出了“岬角聚能”波能调控技术。针对弱动力环境下沙滩修复养护波浪动力不足、沙滩活动性差、易泥化的难题,在沙滩修复区域布置向海开放性岬头、重构水下辐聚地形并辅以近岸底床清淤。该技术增强了局部波浪强度,塑造了沙滩发育的动力环境,解决了沙滩泥化防治的关键技术难题。 3.首次系统构建了我国海滩修复养护方法体系。编写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编制《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系列技术标准,推进我国海滩修复养护技术标准化。 | 强侵蚀海岸卵石、弱动力海岸波能辐聚等复杂动力环境下的海滩养护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0 | 海堤生态化植被修复技术 | 1.海堤堤身植被修复技术是一种自嵌抗浪植草集成砌块生态护坡结构,通过在砌块内部填充种植土,形成抗风浪淘刷的植被生境条件,种植厚藤、海马牙齿等植被,植物和种植土不会被潮汐和波浪冲刷。堤脚潮间抛石带种植技术包括生态固土结构,以及临海侧外围防护结构的生境重建技术。 2.针对堤身和堤脚生境恢复条件,研发了2套分别针对海堤堤身和堤脚区域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解决了海堤迎浪面难以实现绿植化的技术难题。 3.构建了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制定了行业标准《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等技术规范。 | 堤身生态修复技术适用于海堤迎水面护面,堤脚潮间抛石带生境种植技术适用于水位频变、岸坡侵蚀强度大区域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1 |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 | 1.创新性地提出了旨在提高赤潮治理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研制出具有除藻、降毒、改善水质等多种功能的赤潮治理系列材料和专用作业装备,形成了综合应用体系,治理赤潮效率较国际同类技术提高80%以上,突破了现场大规模赤潮难以治理的国际难题。 2.列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GB/T 30743-2014)和沿海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在从南至北20多个水域成功应用;走出国门,在美国及秘鲁、智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沿海示范应用。 3.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和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被评选为中国海洋科技、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十大进展等。 | 适用于滨海重大工程冷源取水区、重大外事活动水域以及旅游养殖等敏感水域的赤潮治理和环境安全保障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2 | 珊瑚礁修复中造礁石珊瑚底播移植关键技术 | 1.η形珊瑚移植钉技术以双脚钉固定,避免珊瑚同移植钉体的摩擦和旋转,有效降低珊瑚脱落率,提升底播移植珊瑚存活率。 2.复合混凝土材质人工生态礁体表面具有高碳铸铁纤维,可促进珊瑚的钙化生长,为珊瑚幼虫提供附着空间。 3.可分离式珊瑚移植礁体为礁体和移植底座组合而成。移植底座有向外侧倾斜的移植分枝可以让珊瑚向生长外侧,礁体通过卡扣固定在移植底座上,在后期可拆下重复利用。 4.生态友好型人工拟态珊瑚礁体,采用环保型原材料建立拟真礁体,可为珊瑚提供生长基底,为其他护礁生物提供栖息的三维结构空间。 | 退化珊瑚礁生态修复中的珊瑚底播移植、人工生态礁体投放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3 | 海岛植被修复的抗旱抗风技术 | 1.抗旱技术:研究发现植被存活的土壤含水率阈值为4%,土壤添加1:250~1:500的保水剂可以使植物的耐旱时间提高1倍。研制球形多孔地下滴灌器和一种滴灌器的储水装置2项专利产品,创新保水剂雨中吸水的湿施方法和干旱地区乔木种植的挂瓶滴灌保水方法2项专利技术,有效解决缺水和干旱季节长的海岛植被修复难题。 2.抗风技术:创新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和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前沿区域快速成林2项专利技术,解决冬季大风对海岛植被修复影响的难题。 3.行业标准:起草了《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植被修复》(报批稿)。 | 适用于干旱海岛植被修复和海岛迎风坡、滨海风口植被修复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4 | 海三棱藨草群落生态恢复技术 | 1.确定了长江口特有盐沼植物海三棱藨草在自然潮滩成功定植的机会窗口及关键环境因子的阈值(滩面高程> 2.2 m,单月垂向泥沙淤积应大于 0且小于10 cm,潮滩最大波能密度应小于250J/㎡)。 2.研发了针对自然潮滩不同动力条件的海三棱藨草球茎苗移栽恢复技术(最大波能密度小于150J/㎡的潮滩)和海三棱藨草辅助播种技术(最大波能密度大于 150J/㎡,且小于 250J/㎡的潮滩)。 3.构建了海三棱藨草群落恢复技术体系。选择符合机会窗口的生境为适宜的修复区,通过移栽或辅助播种的方法人工保障种源,后依靠盐沼植物自身恢复力快速实现种群恢复。 | 滨海湿地盐沼植被恢复与重建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5 | 疏浚泥生态修复利用技术 | 将废弃物的疏浚泥通过固化等资源化技术转化为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底质材料: 1. 疏浚泥固化处理后用于生态修复基质技术: 通过包括起垄晾晒、脱水或添加固化材料等手段对疏浚泥固化处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后降低疏浚泥含水率、改变理化性质以满足生态修复基质需求。 2. 疏浚泥生产生态型护坡建材技术: 以疏浚泥为主要集料 (重量比不低于 50%) ,以水泥、矿渣粉为胶凝材料,掺加适量的粗集料压制成生态护坡块,并经过养护后在堤岸护坡面进行铺装施工,对护岸护坡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技术。生态护坡块抗压强度可至10-35MPa,孔隙率可达 20%-30% ,透水系数达到1.5-3.0 cm/s。 | 近海、河流、湖泊等湿地和护岸护坡的生态修复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26 | 近岸典型马尾藻繁育与资源恢复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 1.基于马尾藻游离式海藻种菜培育促熟、种菜生殖潜力评估和生殖参数数学模型构建等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典型马尾藻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人工繁育苗体羸弱、海上脱苗严重等生产问题,为海藻繁育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2.系统建立了近岸马尾藻海藻资源原位恢复技术体系。设计研发亲和性抗风浪生态型人工藻礁;建立了藻礁采苗培育技术;建立海藻生境模型,技术实现了近岸海藻资源的原位恢复,为科学选址、提高海藻生境适宜性和移植成活率提供技术支撑。 | 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生境营造,海藻资源原位恢复等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修复领域 |
27 | 南方次生林经营关键技术 | 1. 选育出适于南方次生林经营的优良树种和草本、藤本植物44种,水源林更新树种89种、竹类5种,景观残次林更新树种103种。 2. 基于天然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集成创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效水源林、大径材林、碳汇林和非木质产品物种为培育目标的5种次生林经营技术模式。 3. 研发环保轻基质壮苗培育和高效栽培专利技术,解决低效林引种更新难、生长势弱等问题,引入物种成活率达90%,生长量提高49%以上。 4. 建立南方次生林经营标准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南方地区幼林抚育技术规程》等标准4项和森林碳汇造林技术模式119种。 | 南方低质低效林更新改造或困难立地造林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
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地、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治理领域 |
28 | 盐碱地暗管排盐技术装备与应用 | 1.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开沟铺管成套装备,包括IKPZ-250 大型开沟铺管机及滤料拖车、覆土机等配套设备,基于竖管的钻孔灌砂智能化一体机,开沟刀链等关键耗材部件。 2.针对不同土壤水盐条件和土地利用用途,研发了3套暗管排盐关键技术,实现2-3年中重度盐碱地降低到轻度以下,综合节地10%、节水17%。 3.研发了暗管排盐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通过远程技术托管,辅助后期运营维护的技术管理,实现共享。 4.制定了《盐碱地暗管排盐技术规程》行业标准。 | 滨海、内陆的农用地和城市盐碱地生态绿化 | 中国土地学会 |
土地整治领域 |
29 | 可复耕复垦的生态超疏水土路创新科技 | 1.发明了可复耕的生态超疏水土路创新技术和绿色建路方法,解决了土路遇水成泥失去强度和水泥路等污染土地的难题,填补了我国在土地整治中生态超疏水土路建设的空白,所建道路可直接还原成可种植的土地。 2.该技术仅用土和纳米超疏水乳液就可建造生态型超疏水土路,其路面类似荷叶表面,遇水不成泥、耐水强、CBR承载比和抗压强度成倍增加、建路成本低、施工简单、对土地安全无害并可直接复耕。 3.发布实施了《超疏水生态土路建设技术规范》浙江团体标准。 | 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文旅生态道路、非建设土地利用、建筑工地施工便道等建造可复垦复耕的生态超疏水土路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30 | 农用地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技术 | 构建了农用地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优化方法技术的总体规划原则、工程技术设计和管护方法技术。 1.基于农业空间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机制及其关键景观特征,提出农用地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强化原则; 2.从农田景观半自然生境和生态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及其水质净化、传粉等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视角,研发了农业空间半生境质量提升、生态缓冲带建设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强化方法技术; 3.提出农用地整治河溪、坑塘湿地、林地和沟渠路等“生态景观化”工程设计关键技术要点。 | 以农田整治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中国土地学会 |
其他领域 |
31 | 酸性煤矸石山自燃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 1.发明了煤矸石山自燃位置监测诊断技术:攻克热红外与空间信息的四维耦合,构建多孔非连续介质条件下内部燃点位置反演模型,实现了由表及里的自燃位置立体定位,满足了精准靶向灭火要求; 2.提出远距离浅层喷浆控火降温,深部交替注浆灭火方法、材料和装备,灭火效率提升近3倍且能保障人员安全; 3.提出杀菌剂和还原菌联合抑制氧化、阻隔层隔绝氧气相结合的长效防火方法,并筛选出杀菌剂、还原菌、阻隔层材料及其配比、施用量和施用工艺; 4.发明生态环保型植物生长基质材料,研制了煤矸石山边坡生态防护结构,提出防燃型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 酸性自燃煤矸石山治理、煤矸石山生态修复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
水(含河湖岸线)生态修复、外来物种入侵治理、生态系统碳汇领域空缺 |
备注:1.本名录仅用于推介具备创新性、先进性、可靠性和应用性的生态修复技术,不作为行政管理、资质认定、评价排名、项目采购、职称评定、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依据和佐证材料。 2.本名录排序不分先后。 |